春秋时,《论语·先进》中用“弟子”代称“学生”。战国时,开始用“学士”,称学生东汉时,出现了“学徒”“生徒”“诸生”等词,均是“学生”之意、唐代“学生”又称为“生员”。明清时,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文章中常称诸生。北宋时,又把“学生”称“徒弟”。陈师道《胡士彦挽词二首》云:“徒弟三千子,声名四十春。”其间,还有“从学”“艺徒”“儒生”“门徒”“书生”“门生”“晚生”“侍生”等,都是学生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中,把考秀才的学生称为“儒童”“文童”“童生”。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秀士”。自从班级授课制实行以后,开始用“学生”一词来泛指在学校肄业或在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学习的人。可见“学生”一词曾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