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注音方法,除拼音之外,最普遍且成熟的是"反切"。反切法由两个汉字组成,以求得另一汉字的发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
例如:"东,德红切",上字"德"定声母"d",下字"红"定韵母及声调"ōng",故"东"的发音为"dōng";"反,甫晚切",上字"甫"定声母"f",下字"晚"定韵母及声调"ǎn",故"反"的发音为"fǎn"。
古人以双声、叠韵之法,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母及声调,形成"反切"。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反切",唐以前称"反",避讳改称"翻";宋开始称"切","切"指摩合声韵。"反切"之意即为"反覆切摩"。
有趣例子包括: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于悉(一)、而至(二)、稣甘(三)、赛字(四)、歪古(五)、赖舅(六)、浅滴(七)、北瓜(八)、偕柳(九)、赊迟(十)。
天、地、人:梯颠(天)、道基(地)、日辰(人)。
春、夏、秋、冬:闯墩(春)、胡雅(夏)、巧偷(秋)、督工(冬)。
上、下、左、右:时掌(上)、硝大(下)、宗洛(左)、依旧(右)。
东、南、西、北:杜松(东)、那含(南)、晓鸡(西)、博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