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道尺度主要包括水深、宽度和弯曲半径。航行安全与运输效率的保障依赖于这些参数设定的最低标准,它们是航道建设与维护的依据。
天然河流和渠化河流的航道水深,一般以通过的最大船舶设计吃水加上安全余量来计算。这要求计算时考虑到船舶的深度限制。航道宽度则根据航行密度,如双线或单线航行,以及船舶操作的需要来确定。计算时,考虑船舶轨迹宽度和安全富裕宽度的组合方法更为合理。
弯曲半径,即航道中心线的曲率半径,通常应不小于船舶长度的三倍,以确保安全。然而,对于视线开阔、宽度较大的弯道,这个标准可能会略有放宽。在宽阔的内河水域,航道位置通常由航标指示。
在限制性航道中,水深和宽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航行阻力对运输效益的影响。这个影响通过航道过水断面积与船舶中部水下横断面积的比例,即断面系数n来衡量。n值的确定需要平衡运输效益和建设成本。欧洲经济委员会规定n=7,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的最低标准为n=6,而中国通常采用6至7的范围。研究显示,对于限制性航道,具有最大水力半径的断面能降低阻力。在常规航道尺度中,较深且略窄的断面通常对船舶航行阻力更小。因此,除了n值,还应注意水深与船舶设计吃水的比例,通常建议不小于1.5的比例。
扩展资料
在内陆水域中用于船舶航行的通道。内陆水域包括江、河、湖、水库、人工运河和渠道等。内河航道可分为天然航道和人工航道。天然航道系利用天然水域提供的航道尺度行驶相应尺度的船舶。如果局部河段尺度不足,则通过整治与疏浚的手段使之达到要求的尺度。人工航道包括渠化河流航道和人工开挖的运河、渠道。渠化河流是在天然河流上分段筑坝,壅高水位,以提高航道水深,并在坝址处兴建过船建筑物(见通航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