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的笔顺笔画是:撇、撇、撇、横、撇、竖、横折、撇、点。
须(拼音:x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胡须,后被假借为务必、必须、等待等义。象形字。须字本像人面长胡须形,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汉隶都是由页、彡构成,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从页,表示与人的头部颜面相关;从彡,像胡子之形。只有《说文》小篆、东汉碑文和东汉简牍中的须字形体彡才与页字分离,被楷书形体所继承。《说文》据小篆形体分析须字为从彡从页会意,是不符合初形的。
须是须(从髟从须)的本字,本义是人脸颊上的胡子。《说文》:须,面毛也。从页,从彡。桂馥义证:《易·贲卦》:贲其须,《正义》:须是上附于面。《丧大记》:小臣爪手剪须。《汉书·高帝纪》:美须髯,颜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后汉书·蔡邕传:摄须理髯。《易·贲》经文是最早的用于本义的须字用例。后来须假借为务必、必须、等待等意义,转注为从髟从须声的须字,以保留须的本义。现二字已统一规范为须字。
说文解字注
颐下毛也。各本譌作面毛也。三字。今正。礼记礼运正义曰:案说文云耐者,须也。须谓颐下之毛,象形字也。今本而篆下云:颊毛也。须篆,下云:面毛也。语皆不通。毛篆下云:眉髪之属,故眉解目上毛,须解颐下毛。须在颊者谓之䫇,不谓之而。
释须为面毛则尢无理。须在颐下,頾在口上,䫇在颊,其名分别有定。释名亦曰:口上曰髭,口下曰承浆,颐下曰须,在颊耳旁曰髥,与许说合。易贲六二。贲其须。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颐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