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围棋手AlphaGo,俗称「阿尔法狗」,名字中的Alpha有起源、最初之意,后半部分的Go则是围棋的英译名。围棋起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英语中它被称作Go,而不是Weiqi呢?实际上,围棋的英译名Go译自日语,在日语中围棋叫「囲碁」或者「碁」,读作「いご」(igo)或者「ご」(go),英语正是译自日语中的读音「ご」。围棋在西方的传播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877年,驻华英国外交官员、汉学教授翟理斯发表了文章《围棋,中国的战争游戏》,将围棋按照汉语发音称为「Wei-Chi」,向欧洲完整介绍了中国围棋规则。然而,这篇关于中国围棋的引介并未引起当时西方人的足够重视。围棋在南北朝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普及,更是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也推进了围棋由我国本土向外国的传播。围棋正是在这一时期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并且遵循古汉字写法将围棋写作「碁」。在传播过程中,日本围棋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围棋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6世纪末,京都寂光寺本因坊修炼的僧人日海由于棋艺出众,被织田信长称赞为「名人」,之后又被丰臣秀吉授予「棋所」头衔,从此,「名人棋所」成为棋界第一人的名号。在此名号的感召下,棋手们为了登上至尊之位,纷纷参与每年竞争激烈的「御城棋」比赛。中国自唐代起曾在翰林院设立「棋待诏」一职,不过它的主要目的是招揽围棋高手陪皇帝下棋,并无具体权力,也未得到政府在资金上或是制度上的大力扶持。至16世纪末的明代,翰林院中已不见「棋待诏」,可以说,围棋在中国始终是作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而存在。16世纪末,来华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生活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其中一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欧洲历史上关于围棋的最早记录。此后约260余年,德国人奥斯卡·科歇尔特才真正将围棋从东方带到西方,并使其成为西方世界里大众所熟知的游戏。奥斯卡·科歇尔特在村濑秀甫的指导下掌握了围棋的精髓,并开始详细地向欧洲大众介绍围棋,出版了历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德文)写成的围棋书籍。该书出版后加印数次,至今仍可以在欧美的书店购买到。受科歇尔特著作的影响,欧美出现了一批围棋团体组织和媒体刊物,专门介绍围棋的刊物《德国围棋》从1909年开始以双月刊的形式开始发行至今。日本棋院在1961年至1977年间针对欧美受众发行英文刊物《围棋评论》共计164期,为围棋在欧美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科歇尔特完全是在日本了解和学习的围棋,因此他对围棋的称呼直接来自日语「碁」的罗马字读音「go」,除此之外,他在写作的时候大量的围棋术语也都直接采取了日语词汇。时至今日,世界围棋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围棋自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后势头再次盖过日韩围棋,中、日、韩围棋呈现出势均力敌之态,西方也不再视围棋为日本的专属「国技」,而在西方语言中「Weiqi」的译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专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