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抓住思维的碎片 让思维系统化序列化
人的思维,很多时候不是在自主自觉的有组织状态下进行的。有些人的思维,即便是自主自觉的,但是,其逻辑性、有序性也很差。
这种思维状态以及由其而导致的思维结果,其质量不高、效率不好那基本上就是常态了。
如何能够高效地记录思维成果,如何能够引导思维逻辑结构化、系统化、序列化,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
思维导图被作为一种记录、体现思维结果的工具,很多年前就被我关注、使用。而且仅仅作为上述工具被使用。其巨大的思维引导作用被我忽视。所以,我使用思维导图的频率并不高。
这次参加了陈苏娟老师的思维导图培训双证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思维导图能够及时抓住思维的碎片,让思维系统化序列化。不让灵感稍纵即逝无法捕捉,也会逼迫我们的思维朝着系统、广阔、高远、深刻去发展。
我认为:长期坚持使用思维导图,会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优化我们的思维结果,继而会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与工作质量。其实,思维导图不能只视为一种办公软件(这就是我以前很多年狭隘的偏见),它应该还被看作是我们思维优化的工具。这样,思维导图的运用场景、市场价值目前远远没有被挖掘充分。需要我们这些已经学习的人以及未来广大的使用者一起来发现、研究、推广。
这次课程,我们也利用学习思维导图的机会,获得了一些成熟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我们或多或少以前都在用。但是,这次借助思维导图的学习来使用,自然那是别有心得。
比如分类。那个人不是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在做着分类的事。这次通过练习分类,使我们认识到:分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把握世界、处理事务的高效方式。不过,因为不同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目的的不同,分类的依据就会不同。自然分类的结果就会不同。
比如绘制思维导图经常使用的联想开花和联想接龙。经常练习联想开花,就会拓展我们的思维广度;经常练习联想接龙,就会训练我们的思维深度,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思维广度与深度,有助于我们成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的“通透型”的人。
再比如MECE的思考法。我们在工作任务分配、公务文书写作时也会运用到这种工具。我以前只是会把这种思考方式自然地用到某些固定的使用场景。而此次思维导图的课程,引导我们把这种思考方法运用到广泛的使用场景。它不是某些固定工作场景的思考方法,而是可以泛化到非常多的工作与生活场景的一种通用的思考方法。
就我培训师、咨询师的职业身份而言,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到设计课程、写作课纲与课件、进行课程回顾与课程总结、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展示方式等等。
思维导图仿佛打开了一个魔盒。其无穷魅力尚待我们去用心发掘。我会努力践行。
怀着一种成就感、满足感结笔我此次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