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广东”一词的对称不是“真广东”,而是“老广东”。早期四川人和湖广人对岭南的广廉话和客家语的区别并没有特别的认识,于是他们对这些来自粤闽赣边区的移民的称呼,只有简单的广东人、广东话的说法,并不会在前面加上“土”字作为前缀。而且直至现代时期,四川人和湖广人仍更为习惯直称他们家乡的客家人为广东人,很少加前缀。这个前缀的来源最初有野俗、土著的意思。因为四川人和湖广人认为岭南人都是野俗的土著,文化这些要比湖广人落后一些,其实一直到当代仍有不少岭南以外的中国人认为岭南是“文化沙漠”。甚至人们一听到“文化沙漠”这个词就会联想到岭南,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岭南不是没文化,但这个词与岭南还是好像形影不离,岭南人对此倒不是特别在意,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自信与豁达。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广东发生土客械斗事件,四川人和湖广人对广东西部语言与广东东路语言的区别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这时有一些人为了区分岭南广廉话和客家语,就继续把他们家乡的客家语称为土广东话,使原来叫“广东话”的客家语加“土”前缀的状况得以发展,而同时把广廉话称为“老广东话”,因为该语言被认为是比广东东路语言更早形成的岭南汉语,所以冠以前缀“老”字。在四川,把来自一个地方的语言分别冠以老字或土字加以区别早有先例,比如说他们把中江、金堂、营山等地的老派湘语称为“老湖广话”,四川的主流语言则通称湖广话。另外一些人继续不加前缀直称客家语为广东话,这时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则称为“广南话”。以方位词作区别。这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知道客家语是广东东路语言,更主要的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广东那块土地就是中国南部,所以广东和广南并非是强调地理上错开,而都是指岭南。崔荣昌指出,清朝时的四川各县、各州府的地方志甚至直接将粤闽赣边区移民(即客家)称为“粤人”,直接把他们的语言记为“粤语”,从名称上来看,跟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是用同一个名词,那么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被定名为粤语反而不早于民国时期,甚至直到民国时期它主要还是被称为“粤白”,不是粤语。
崔荣昌指出,二十一世纪前后,一些学术界人士使用的“真广东”一词,在历史上并不曾存在和广泛使用,因为直到现在四川民间对客家语的俗称仍是广东话,很少加“土”字作前缀,只有在需要区别客家语和广廉话时,才会分别冠以土字和老字以示区别。这些定居在四川的粤闽赣移民(客家)虽然分别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但都被统称为广东人,只有来自广东的广东人、来自福建的广东人、来自江西的广东人的区别。土广东一词的对称是老广东,而非二十一世纪前后才出现的真广东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