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校区学院

admin

电气信息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整合暨南大学包装工程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原珠海校区计算机系与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成为理工类专业学院,专注于电气工程、包装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与科研。

学院拥有包装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等六个本科专业,涵盖包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三个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797人。

师资力量强大,教职员工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设施完备,建有21个教学科研实验室与数学建模、ACM、机器人三个课外实践基地。包装工程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被评为珠海市公共实验室,产品包装与物流实验室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规范与学科基础,学院形成了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团队,管理规范日益完善。学院与校本部完全接轨,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特色与优势显著,包括精干高效的师资与管理队伍、综合而集中的学科布局、优良的教学环境与高质量本科教育体制、以及积极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

发展定位明确,学院将通过5-10年的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与校本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力争在国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力。学院将坚持内涵发展,整合优势力量,优化学科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学院将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教育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上,形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稳定的骨干队伍。

学院将调整学科结构,构建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两个学科平台,重点建设食品与药品包装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院将力争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包装工程等学科中的2-3个学科建成硕士授权点,并在“十二五”期间申报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将按照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将现有6个本科专业扩大到9个,学院在读学生总人数达到1600人左右,其中4年制本科生1400人左右,研究生50人左右(包括博士研究生10人),成人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150人。

国际商学院,依托暨南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国际化优势,注重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学习条件。学院在巩固与加强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纽约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的合作交流基础上,还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开展本科生境外实习合作。学院将继续秉承“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坚持“教学重精品、科研上水平、专业显特色、合作促提高、发展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流的国际商学院。

人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是暨南大学在珠海校区办学的延伸与发展。学院汇聚了人文学科专业与研究所,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系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与社科教学室,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设有1门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与2门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拥有1个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学院在校学生有600多人,设有汉语言文学、法学、行政管理、广告学4个专业,学生在各类人文学科比赛中获得多项奖励,多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学府留学深造。

翻译学院,在现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基础上建立,传承了暨南大学外语学科的翻译优势。学院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培养具有坚实双语语言基础与娴熟语言交际能力的高层次翻译应用型人才。

四海书院,旨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新生入学后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培养新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书院整合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与国际关系学系等院系,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与“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培养港澳台侨学生为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

书院致力于探索和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扩展资料

1906 年诞生的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国立华侨高等学府,现为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在辉煌的百年历史长河里,暨南人秉承着“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采取了诸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