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起源,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即道士为传道或化募时所唱的歌曲。渔鼓袭用道情的形式,演变而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说唱艺术。清初,衡阳著名学者王夫之曾写过《愚鼓词》27首,以抒发对清朝政治的不满。愚鼓即今之渔鼓,兴起于清初,盛行于清末。主要是衡阳、常德、邵阳、湘西等支派,同源异流,曲词、唱词格式基本类似。20世纪50年代以来,衡阳渔鼓有较大的发展。60年代以来进行了音乐革新,吸取了当地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增加了数板、散板、垛板等板式变化,增加了二胡、中胡、高胡、月琴、三弦等乐器,突破了一人独唱的格式,成为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多人演唱的形式,运用了二部和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