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汉大学校内的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简称武大附中),与武大外校共享同一校园,坐落在珞珈山和东湖的怀抱之中。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特殊,坐落在武汉大学家属区内,使得校园扩建受限,现有的规划面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学生们戏称武大附中为“武汉最小的学校”。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武大附中正在进行新高中部的建设。
自2004年起,学校引入了闭路电视系统和班班通系统,加强了校园网络设施。在“合校”前的2001年,武大附中的教育成果显著,甚至培养出了武昌区的高考状元,这与其过去的限制本校初中毕业生报考其他学校的政策有关。然而,从2003年起,这种限制放宽,本校和外校的学生都可以相互报考,自此,武大附中的声誉有所下滑。
学校内部的赞助商,如“金思力”和“脑轻松”,在校园内投放大量商业广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2004年,新任校长陈轶佳上任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标是在2014年提升武大附中的教育水平,使其能与武汉大学的地位相匹配。陈轶佳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幸的是,他在2005年因过度劳累离世,未能完成所有的改革计划。
扩展资料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址在武汉市武昌区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南麓,在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校园内。武大附中的前身是1916年4月建立的国立武昌高师附中。据《武汉大学校史一览》记载:“民国五年四月,国立武昌高师始设附中,校址在武昌南路小学。”武昌南路即武昌都府堤,南路小学校址即今武昌区潭秋中学。1918年2月,附中校舍发生火灾。以后附中校址几经变迁,最后搬到武昌曹家巷(现武昌彭刘杨路7435工厂厂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