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凯旋,一个在扬琴领域独领风骚的人物,他的故事如同一首精妙绝伦的乐章,让人回味无穷。
十五岁时,汤凯旋便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勇敢地踏上了广州艺术学校的面试之路。他从最初对弹秦琴的一点皮毛,到在叶孔昭老师的引导下转学扬琴,这一转变不仅是技艺的跨越,更是对音乐深沉情感的追逐。
在曲艺团的日子,条件艰苦,几个学员争一台扬琴练琴,勤奋成为了汤凯旋获取机会的不二法门。他每天早早起床,不畏困难,即使没有手表也听鸡叫起床,这股勤奋精神,成为了他成功的基石。汤凯旋坚信,艺术家的成功因素中,勤奋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他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观点。
汤凯旋的扬琴演奏技艺日臻完美,在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被誉为粤乐扬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表演上力求扬琴技巧的淋漓尽致,更在对扬琴乐器的运用上追求极致。面对与琵琶演奏家同台演出的挑战,汤凯旋创造性地发明了连续弹轮(密轮)的新技法,使扬琴与琵琶在演奏时能更加和谐一致。
“好学”的精神贯穿了汤凯旋的艺术生涯。从扬琴演奏到指挥、撰曲、谱曲、编曲、唱腔音乐设计和配器,以及写唱词,他的演艺身份百花齐放。这种广泛的涉猎,使得汤凯旋的艺术潜能不断绽放,从单一的扬琴演奏家逐渐修炼成拥有多种艺术才华的“杂”家。
汤凯旋的作品深受好评,如他撰写的粤曲琵琶弹唱《阮玲玉》不仅立意新颖,广受赞誉,更成为广东曲艺团的保留节目。而他创作的琵琶弹唱《悲歌广零散》和撰曲的《武则天》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节牡丹奖,充分证明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
2006年,汤凯旋再次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到达广州这一盛事,他创作了13分钟的祭庙祭海仪式音乐,巧妙地融合了佛教音乐元素,为这一盛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这一创新之举得到了高度评价,证明了汤凯旋在音乐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
汤凯旋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创新是艺术家成功的三大因素。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在扬琴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多个艺术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的故事,如同一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乐章,激励着每一个追求梦想之人。
扩展资料
汤凯旋,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传承人。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他熟习广东音乐,整理和编配多首传统乐曲,并发表了多首广东音乐新作。他表演和创作的广东音乐曾多次在全国、省、市的大赛评比中获奖,其中他创作的《云山春色》获全国第二届民族交响乐展演优秀奖。他有关扬琴演奏技巧著述,深获好评,近年来对粤曲音乐、唱腔设计和配器上又有所突破,他还多次应邀赴海外及港澳等地演出,被行家和专家誉为“广东音乐的将才和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