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多读经典,问题是怎么读

admin

□于祥华对读书的倡导、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倡导,或许应该超脱一些眼前的现实社会的功利和目的,而是以一种教育者的责任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禅城区日前启动国学经典诵读示范点创建工程,辖区内1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成为首批示范点。此举既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孩子该不该读国学经典”的热议,赞成方认为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学习礼仪;反对者则认为孩子应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读经阅典又将徒增其学习负担。 历史车轮驶入本世纪以来,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价值观,曾经被冷落的所谓国学也渐渐火了起来。从大学到中学、小学、幼儿园乃至民间,都开始倡导诵读国学经典,于是,那千百年前“摇头晃脑”吟《诗经》、念《论语》的旧事重新成为当代校园内外的一道风景。 与此同时,如同禅城区创建国学经典诵读示范点引起的赞与弹一般,涉及“该不该读国学经典”的争议也纷纷扰扰,莫衷一是。特别是对少年儿童教育机构有组织开展的诵读国学经典行为,批评的声音总会如影相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益处无需赘言,读书贵在多读经典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有人不赞成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大抵是因为所谓国学经典大抵是指几百、几千年前的古人作品,它们的表达方式与现在大相径庭,对孩子而言往往晦涩难懂,因此,强求诵读国学经典就难免会增加孩子本已沉重的负担;甚至所谓国学经典所反映的陈腐观念,亦未必会对孩子有好的影响。 应该说,反对者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在笔者看来,个中要害并不在于“该不该读国学经典”,而是究竟应该怎么读国学经典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国学经典本身的确存在晦涩难懂甚或一些观念已显陈腐的弊病,怎样去引导、指导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堪为现实矛盾对教育者提出的一项挑战。 一方面,几千年华夏文明积累的所谓国学著作卷帙浩繁,即使是一些公认的经典,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哪个阶段的孩子适宜读哪些经典,哪些经典阅览即可,哪些又适合朗诵?都是应该深入考究的课题。各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提倡各类学校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首先要做的,或许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队伍经过充分论证,为各个阶段的孩子提供尽可能科学、翔实和较为权威的指导书目、篇目。而不是由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教师、幼师盲目施教,抑或放任质量低下的国学经典指导读物充斥图书市场,国学造诣难言深厚的家长和孩子却难以辨别。 另一方面,鉴于国学经典对一般孩子而言语言生僻、晦涩难懂,一些人提出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求通读,不读甚解”的阅读方法,大意是读不懂不要紧,多读便好。笔者以为,这并不可取。任何书籍,在理解的前提下阅读,才有其趣味和意义。可以想象,孩子们完全不知所云地诵读国学经典,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和尴尬。因此,在学生读经典的同时,老师们应指导其对语句、文章有初步的理解,为之提供现时的语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起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从而,让兴趣叩开阅读的大门、知识的大门,至于那些经典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就让孩子们在未来知识、经历的积淀中去领悟吧。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掀起的大大小小的国学经典诵读热潮,似乎难逃作秀的窠臼,或者说存在着太过直接的功利化倾向。譬如针对禅城区启动国学经典诵读示范点创建工程,就有主办方负责人表示,目的是“营造一个诵读国学经典的氛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挥积极作用。”诚然,从长期来看,创造环境使孩子多读书、多读经典,对一个城市的文明不无推动作用或者说会产生深远影响。但在笔者看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读书的倡导、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倡导,或许应该超脱一些眼前的现实社会的功利和目的,而是以一种教育者的责任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潜移默化,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