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为了陆军教育的衔接,官方制定了一项规定。即,所有陆军小学毕业的学生,只要顺利通过,都将直升至陆军中学,即预备学校。通常,除了被淘汰的学员外,其余学生都将被选送到保定军校。在保定军校学习期间,学生有机会被推荐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1921年,熊克武领导的驱逐刘存厚战役中,邓锡侯、田颂尧、刘斌三位将领的部队败退至保宁。这三位将领,恰巧都是保定军校的校友,而且在刘存厚部下共事。因当时均陷入困境,他们面临共同的利害关系,于是,他们组成了所谓的“保定系”。
“保定系”的形成,是历史背景下,教育与军事紧密关联的产物。它不仅是保定军校校友间的一种紧密联系,更是对中国近代军事力量发展的一种独特反映。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在动荡的年代,教育如何在军事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塑造军事力量。
扩展资料
保定系是由川军中四川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预备学校三校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的军人结成的派系。保定军校的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的保定军事学堂。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 ) 在保定东关创办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归陆军部管辖 , 改称陆军速成学堂。同年建陆军军官学堂 , 之后两校合并 , 宣统三年 (1911 年 ) 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 年 , 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北京 , 于原陆军预备大学堂址正式建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人们习惯把上述军事学校统称保定军校。 停办于 19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