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冈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在于他首先揭示了吗啡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这一成就源于他早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这使他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年,邹冈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彼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他的志向逐渐转向于通过科学研究改善我国科技落后的状况。他选择了药理作为专业,决心投身基础医学研究,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深入实践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在1954年的毕业分配中,他选择了药理学,后在药理学领域担任助教。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使他在1956年表达了决心,希望组织能支持他投身科学研究。两年半后,他的梦想成真,成为张昌绍教授的研究生,专注于神经药理研究。
邹冈的研究聚焦在吗啡上,当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传递机制尚待揭示。他通过脑室抽管实验,发现吗啡的强效镇痛作用可能集中在脑室系统周围。他进一步使用定向仪脑内注射,首次证明吗啡镇痛作用的部位位于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他的发现经《生理学报》和《中国科学》发表,引起了国际关注,他的工作被证实是开创性的。1981年,《The Pain Book》中提及了他的研究成果,1982年,他的这一发现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肯定,标志着他在吗啡镇痛作用部位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扩展资料
邹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享誉中外的著名药理学家,复旦大学著名校友。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的基础研究。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成就,是第一个提出吗啡镇痛的有效部位。这一发现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