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旻瑛,杭州馨舟资深心理咨询师,接到朋友的求助电话,关于孩子休学的问题,事情的起因是孩子暑假作业没有完成,父母斥责孩子,孩子提出休学,妈妈感到不知所措,将难题推给了张老师。
张老师首先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休学的原因,孩子表示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觉性,不明白自己是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学习,对于学校学习感到迷茫,认为自己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有真正的自主性。
第一步,张老师认可了孩子的休学想法,认为休学自学也是一条学习的途径,虽然对于孩子的年龄而言,这条途径较为独特。
第二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澄清了孩子所说的“不自觉”的具体表现,孩子愿意对自己的成绩给予肯定,认可这是自己付出努力得来的,而并非在“混日子”。
第三步,张老师与孩子探讨了“不自觉”、“混日子”的标签,强调了这些负性标签的消极影响,鼓励孩子将这些标签转化为积极的、导向行动的说法。
第四步,张老师询问了孩子何时开始考虑休学,以及在父母批评时的感受,建议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做出重大决定前,给自己一些时间考虑,强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而非内容,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对立。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张老师与孩子讨论了如何才能做到学习的“自觉”,以及在课业任务繁重、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给自己“加餐”。在讨论过程中,孩子突然表示想要回到学校学习,认为在学校里学习更为合适。
张老师强调了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休学在家,都是孩子为了自己学得更好而做出的选择,鼓励孩子拥有自信和责任感,将控制权还给孩子。
在与孩子讨论父母批评时的感受时,孩子表示起初没有感觉,但现在有些委屈、生气,建议孩子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可以将感受与父母分享,使用事实加感受的措辞表达自己的情绪。
张老师还提到了孩子在表达不满时可能会采取的被动攻击方式,并强调了将潜意识中的不满识化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恰当表达技巧的重要性,以避免破坏亲子关系。
最后,张老师强调了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中的情感敲诈现象,并指出控制与反控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的一方往往未能意识到自己在实施控制,而被控制的一方则可能感到压抑、紧张、愤怒,同时被内疚和亏欠的心理所折磨。
通过与孩子的深入交流,张老师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并鼓励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建立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
扩展资料
所谓的弱势控制,即事物的平衡与均势是靠弱势来控制的,一个系统能够输出/产生的最好结果,是由这个系统里面最薄弱的环节来决定的,这就是“弱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