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弹词演出时的乐器,有笙和琵琶。
长沙弹词简介如下:
长沙弹词原名“弹词”,又称“唱讲”、“讲评”、“平讲曲”,是湖南省的传统曲艺之一。长沙弹词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具有“古、多、广、情、谐”的艺术特征。唱腔甜美圆润,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字字入扣。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长沙弹词形成了廖、周、舒三大传统流派。代表剧目有《五虎平西南》、《月唐传》、《残唐五代》、《杨家将》、《慈云走国》、《水浒传》、《七国志》等。
长沙弹词主要流行于湖南湘江、资水流域的长沙、益阳、湘潭、株洲、浏阳等地。2008年6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申报的“长沙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V-51。
长沙弹词起自道教音乐,所以最初的主要题材为劝世文,没有脱离道教的内容。如《林英自叹》《湘子化斋》《洞宾对药》,都是讲述八仙的故事。
到了近代,由于长沙弹词通俗易懂,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疾苦,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民主进步知识分子常用弹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如陈天华的长沙弹词《猛回头》是典型的长沙弹词,韵白夹杂,散韵结合,痛斥了清政府的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中国大众的爱国热情。
进入书场后,长沙弹词说唱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长沙弹词过去在流动中演出,主要听众是农民群众,以后固定演出,主要流行于城镇之中,市民成为主要听众。因此,长沙弹词的语言要通俗、口语化,用长沙地区的方言演唱,富于地方色彩,听众才易于接受,才倍感亲切。
长沙弹词运用的并不纯粹是长沙地区的方言,而是在中州韵的基础上,经过规范化、艺术化了的长沙方言,即是艺人所称“中州韵长沙话”,也就是“长沙官话”。
在声母的发音方面,长沙弹词依照中州韵有两处正音:第一,长沙方言平舌音与卷舌音不分。第二,长沙方言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念成不送气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