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乐器埙,其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它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据推测,最初可能是模仿鸟兽叫声制作,用于辅助狩猎。随着社会的进步,埙逐渐从实用工具转变为纯粹的乐器,音孔的增加使其能够演奏出丰富的曲调,成为旋律乐器的雏形。
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埙形态各异。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埙,形状近似椭圆,仅有一个吹孔,距今约七千年。而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哨,形似橄榄,同样只有一个吹孔,表明了埙的原始形态,距今已有六千年。商代时,埙的制作材料多样化,包括陶制、石制和骨制,其中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到了战国时期,陶埙的形状也有所变化,既有平底卵形,还有其他样式,而秦汉以后,它更多地被用于宫廷雅乐之中。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珍藏的清代宫廷红漆云龙埙,是一件精美艺术品,高8.5厘米,腹径7厘米,六个音孔分布于前四后二,全身涂以红漆,装饰着金龙和云纹。现代的九孔陶埙在古代六孔埙的基础上改良,增加了肩部和内胎,以增强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吹孔和九个音孔共同构成,音孔排列类似笛子,便于演奏者使用,可吹出二十六个音,涵盖了两个八度内的所有半音和一个泛音。演奏技巧丰富,包括颤音、打音、抹音等,如今,九孔紫砂陶埙已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扩展资料
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木制的,包括笛、箫、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