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扬州大学的第八个校区
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是扬州大学的第八个校区(现为第七个校区),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华扬西路196号,西临汇金谷,东至邗江路,新校区位于扬州南郊汊河镇,南邻开发区“扬子津科教园”,西近扬瓜公路和扬溧高速,北傍南绕城公路,是古城扬州跨长江、通苏南的重要门户。今天的扬子津科教园区就是古代的扬子津渡口。
中文名
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学校特色
省部共建高校、省属重点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
主管部门
江苏省人民政府
专职院士数
2
相关视频
00:50
宿管阿姨暖心晒被子 学生隔空“比心”
7560播放
扬子津校区详细情况地图信息TA说
扬子津校区
隋唐时期,长江北岸线即在今天新校区处,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就是描写的唐代扬州南郊曲江──扬子津渡口地段的春夜之景。新校区命名为扬子津校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确切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古城特色,且与学校现有的“瘦西湖”、“荷花池”等校区构成一种内在的联系,能引发人们的联想,激发对古城、对扬大的向往。
2008年5月12日,第一座单体建筑破土开工,到2009年9月,4个学院的师生顺利入驻,短短16个月的时间,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园拔地而起、雄姿英发。
共6张
扬大扬子津校区
详细情况
规划设计:延续百年历史文脉
这是江苏省内最后一个获批建设的大学新校区项目,也是百年扬大办学空间的一次重大拓展。近年来,随着学校事业的加速发展,原有的校园办学条件已不能满足需要,发展需求的扩大与办学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日益凸显。扩大办学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后劲成了保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学校领导果断决策:兴建新校区。延续历史文脉,把新校区建成人性化、文化型的精品校园,数字化、智能型的现代校园和生态化、环保型的绿色校园,是全校师生的共识。为此,学校确定了“整体协调、科学分区;适度超前、留有余地;按群组团、方便实用;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指导思想。2006年底,学校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华东建设发展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圣诺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等6家全国知名设计单位参加扬子津校区规划设计竞标。在师生评议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2007年3月,学校确定上海华东建设发展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为中标方案。规划方案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扬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体现时代性、创造性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规划中,新校区以河为界,象征开放式的“城的形象”;以水为脉,贯穿校园,使校园富有灵气又不失冷静;随处可见的绿化土地,力图将扬子津校园打造成为一座园林式校园。新校区的功能布局特色为“一心三区”。“一心”即位于扬子津校区图书馆;“三区”为校区东侧及南侧教学区、西北侧的体育运动区、北侧的学生生活区。三个分区既彼此独立,又通过环行道路和景观轴线紧密联系。新校区建筑物的设计力图延续我校历史文脉,涵盖了一种人文的关怀与高度,创造了一个既有历史延续又有现代气息的大学建筑群。作为新校区的礼仪通道和中心广场的核心建筑,图书馆整体给人简洁大气的感觉,其独特的外观形象及丰富的空间层次蕴含着多重寓意。外墙壁的斜面设计表达了通往“知识大门”的寓意,喻示着攀登知识之山的曲折路径;形体设计上采用了集中式布局和整和的体量,形象单纯明确,整体感强,成为校区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观赏的标志性建筑;造型上注重雕塑感,内外空间丰富,光影效果强烈。此外,规划方案还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对原有的水系进行拓展疏通,改造形成护校河,校园不设围墙,并与校区西部的水系相通,形成一体。整座校园的设计简洁明快、器宇不凡,既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属性和特色和谐相融,又与学校承传百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一脉相承。
建设施工:“质量最好的建设项目”
新校区建设与学校的全局工作紧密相连。为保证学院的顺利搬迁,一期工程必须在8月底前完工。也就是说,在18个多月时间里,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15栋楼宇、32万平方米的土建任务,同时还要完成给水排水、强弱电缆、通信网络、广播电视、道路、绿化、校门、围墙等大量配套工程。按照常规,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新校区建设,就是要打破常规,把不可能变为现实。
一场会战在建设工地上全面铺开。最多的时候,好几栋楼同时施工,5000余名建设者汇聚工地,脚手林立、车水马龙、机器轰鸣,整个工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热土”。
工期紧、任务重,如何确保工程质量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新校区建设中实行了“质量、工期、安全”三位一体的工作措施。学校要求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人员进驻工地,进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督。工期进度要建立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同时要确保施工安全。学校还强化监控,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同时严格检验,确保材料优质性和施工工艺规范化。基建处对所有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负责制,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每个项目的负责人,由他们对施工进行全程管理。除了每天要巡视在工程建设现场,监理施工质量,解决各种问题,每周各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还会聚在一起,交流工程进展情况,探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广优秀经验,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编辑
传视频
TA说
1
目录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