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舞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据汉刘向《别录》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也材也,皆为嬉戏而训练之。”这说明“蹴鞠”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还承担着训练士兵、提升士兵技能的重要作用。汉王室所藏的军事书籍中,有一部名为《蹴鞠新书》的著作,被《后汉书·艺文志》收录于“兵技巧十三家”之内,进一步佐证了“蹴鞠”的军事意义与价值。
在古代汉语中,“蹋”与“蹴”均意指“踢”,而“鞠”则特指“球”。因此,“蹋鞠”与“蹴鞠”均指“踢球”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军事体育游戏逐渐演变为两种分支:一种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另一种则是通过与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逐渐舞蹈化,最终形成了“蹴鞠舞”。在唐代,诗人有作品《内人踢球赋》详细描绘了女子踢球的情景,其中以“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等句,生动地展现了女子踢球的风采,仿佛女子在踢球时,脚下似乎不踏实地,却仿佛腾空而起,实则脚踏实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蹴鞠舞的舞蹈特性。
综上所述,踢球舞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足球的雏形与融合艺术元素的蹴鞠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活动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扩展资料
泉州踢球舞,俗称“贡球舞”、“碰球舞”,舞蹈的名称直观地反映了该舞蹈最重要的特色,即以脚踢球,以手抛(贡)球,和以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肩、臂、肘、膝、头、脖等碰球、接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