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这一流行于温州地区的古老说唱艺术,早期主要由盲人演唱,因而也曾被称为瞽词或盲词。据传,它是在明代横阳里巷的曲调与词曲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这种艺术形式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达到了鼎盛,当时温州城中的夏夜,街头巷尾常常回荡着盲词的歌声,鼓声与冬冬声交织,直至天明。
温州鼓词分为大词和平词两大类。大词通常在敬神仪式中演唱,因其常演唱《陈十四娘娘》等作品,民间又将其称为娘娘词。演唱时,艺人身着长衫,面前放置大鼓,旁边挂着大锣,他们用右手击鼓敲锣,左手执拍板,边立而说唱。除了《陈十四娘娘》(又名《南坦敏斗游》或《灵经大传》)之外,还演唱《西游》、《北游》、《东游》等宗教经卷。
平词则主要是在艺人营业性演唱时使用,可以在室内外进行表演。早期,艺人仅用竹筷敲击圆形皮扁鼓,后来增加了以牛筋制作的弦乐器——牛筋琴,还配备了三粒板、小抱月等乐器。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档坐唱,也有双档和多档的表演。温州鼓词以唱为主,说白为辅,唱词多于说白,全部使用温州方言。
音乐上,温州鼓词早期有基本调,与吟诵七律诗的音调相似,后来逐渐丰富,形成了南北两派不同的风格。南派曲调委婉细腻,而北派则更为粗犷激越。1950年代,温州鼓词又吸收了戏曲艺术的曲调声腔,使得曲调更加丰富,板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传统书目中,能够连续演唱数日的长篇故事超过100本,内容多与戏曲故事相似。其中,《十二红》是温州鼓词特有的传统词目。新编的书目中,现代题材的作品如《海英》和《智闯龙潭桥》(曾获得全国曲艺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等,都颇具影响力。
温州鼓词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名家。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词师包括管华山、任增棣、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方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