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仓,一位名叫李梧江的糟油店主,他的创新精神源于对日常食品的改良。在制作糟油的过程中,他发现瘦肉经过炒制后虽口感可口,但易嵌牙且不易保存。为了提升食品的便捷性和长久性,李梧江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不断调整配方,注重味觉的和谐搭配,最终成功研制出了肉松。
光绪十年,来自常熟支塘乡的倪德,凭借其精湛的烹饪技艺,使得肉松的口感更上一层楼。他在广东的厨师生涯,使得太仓肉松的名声远扬。回到太仓后,倪德于光绪十二年开设了倪鸿顺肉松店,凭借其优质的产品和独特的风味,生意日益兴隆。在那个清代直录州的背景下,士绅们频繁交往,太仓肉松逐渐成为官场上的热门礼品。
1915年,太仓肉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膺银质奖,这一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其地位。随后,倪德在沪、杭等地开设分店,扩展了产品线,除了经典的肉松,还引入了鸡松、鱼松和虾松等多样化的选择。这标志着太仓肉松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象征。
扩展资料
太仓肉松,太仓食品一绝,中国食品一绝,是传统特色食品中一朵奇葩。“太仓肉松”,名气很大,妇孺皆知。佐早餐,充冷盘,平头百姓的饭桌上司空见惯。那如丝如絮的肉松抿入口中,竞不用牙齿帮忙,就渐渐溶化在嘴里,一种咸中带甜的特有鲜味,在齿颊间久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