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其栖息环境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等。据统计,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3.68万—5.11万头。亚洲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数量为300头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
亚洲象具有迁移的习性,就我国分布的亚洲象种群而言,迁移其实十分常见且频繁,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和老挝北部三省就存在着野生亚洲象跨境迁移活动的情况,历史监测也显示出我国亚洲象部分迁移的常态,勐养片区的亚洲象从1995年开始就有迁移出保护区活动的记录。
当年有5头亚洲象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成为如今的云仙亚种群;2005年又有13头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如今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来回迁移;2011年部分象群向东扩散至普洱江城县一带活动;除了北移象群,同年还有另一个象群自勐养南下至橄榄坝,继而进入勐仑,活动一段时间后才重新回到了保护区。
亚洲象的社会结构:
亚洲象是典型的群居动物,象群往往由具有血缘关系的雌象和幼象组成,最为年长的那头雌象会担任象群的首领,引导着象群的迁移、觅食和休憩。就像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它们每天的行进,都由其首领决定。
无论非洲象还是亚洲象,都具有十分复杂的社群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家庭、家族、氏族和亚种群4个层次,成年雌象及其子女组成家庭;两个或多个姊妹雌象及各自子女组成家族;多家族短期内的聚集形成氏族;而亚种群指同一区域内的各氏族。
北上南归的象群就是一个家族,里面新生的幼象来自不同的家庭,最终它们回到了原本的家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有机会和那里的其他亚洲象组成氏族或亚种群。
在一个家族中,新生的幼象往往会被雌象照顾到10—15岁成年,除了它的“生母”,它的“阿姨”或“姑姑”都会参与到照顾幼象的行列,这样的互相帮扶,一是能保证幼象的存活与发育,二是能让较年轻的雌象习得育儿经验,这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雄象会在达到性成熟后离开家庭,独自生活或与其他雄象聚集一起形成全雄群体,这种群体是年轻雄象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快速生长发育与形成成熟社会性的关键,伴随着性成熟与社会成熟,雄象往往独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只会在发情交配时才会被打破,因为只有此时雄象才会与象群有短暂的联系。
以上内容参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了解亚洲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