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以及古田、南平等地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福州评话,它源于明朝末年。据说,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因不愿降清,南下福建,他的弟子们用福州方言演唱历史故事,对时局进行评说,逐渐形成了有说有唱的独特风格。
评话表演者通常为一人,无需复杂的道具,仅需铜钹、醒木、纸扇和手帕,简单的舞台就能呈现。表演注重唱、说、做、花,唱词多为七字句,曲牌如“一枝花”、“滴滴金”等。道白生动通俗,人物个性鲜明,通过唱词与说白的交替,配合优美的曲调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让人物形象和情节更生动,以铜钹敲击和醒木击桌增添戏剧效果。其中,“花”包括噱头,如夹骨花和插花,为故事增添笑料和喜剧元素。福州评话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武侠传奇、公案、才子佳人故事等,传统曲目众多,如《九命沉冤》、《老渔翁歼敌记》等。
关于福州评话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但有记载显示在宋末元初,丘机山等说书人曾在此地表演。评话形式延续了宋代“诗赞系说话”的传统,以吟诵开头和结尾。据艺人口碑,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在明末清初将评话带到福州,如清代的《七星白纸马》刻本所示,福州评话在当时已经颇为流行。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福州评话艺术形式有所发展,如双门大、后洲庆、科题等艺人的表演各有特色。20世纪30年代,评话的从业人数达到300人,艺术大师如陈春生、黄仲梅等人的出现,推动了评话艺术的进一步提升。
福州评话承载着爱国主义精神,清军入闽前后,评话艺人通过表演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鸦片战争后,评话成为宣传禁烟和歌颂英雄的工具。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评话艺人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用评话形式传播抗日信息,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评话艺人编演现代评话,歌唱新生活,学习并剔除不良内容,培养出了一批如陈长枝、吴乐天等艺术人才,推动了评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扩展资料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