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江入海口,距离泉州市区大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蟳埔村的渔村。这里的女孩子们通常会在头上插上鲜花,制作成精美的簪花围碧梁塌,这种装饰与惠安女和湄州女一同被誉为福建三大渔女。此外,蟳埔村还以其独特的蚵壳厝民居而闻名。尽管现代化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依然坚守着祖辈传承的生活方式。
蟳埔村口的景象与我对小渔村的想象相去甚远。村口停下车,如果不是巨石上刻着的“蟳埔”二字,我可能会怀疑司机是否走错了地方。眼前是一座座三层小洋楼,找不到传统闽南建筑的红砖翘檐。主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显示出这个村庄日益繁荣的迹象。
起初,我对这个景象感到有些失望。但就在这时,一位头戴簪花围的女子从我面前经过,她走后,留下的淡淡花香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当我仔细观察村里的女人们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无论是摆摊的、背孩子的、散步的还是聊天的,她们的头发都梳成一个圆髻,中间插着一根象牙色的发簪,有时还会再插一根红色的发簪。圆髻周围,是精美的簪花围,花环上通常是用当季的小花扎成,色彩多样,宛如头上的小花园。有些妇女没有戴簪花围,而是直接在头发上插花,有的甚至使用绢花,颜色更加丰富。簪花围似乎还不够美丽,她们还在头上插上许多绢花,形成了一片绚烂的花海。虽然长期的海风和劳作使她们的皮肤变得黝黑,但她们灿烂的笑容、漂亮的簪花围以及纯朴的快乐神情立刻感染了我。
蟳埔女人头戴簪花围的习俗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这一习俗源自宋元时代留下的阿拉伯风俗,也有人认为这种风俗自汉代起中国就有,并且引用了历代的相关诗词作为证据,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悔圆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词句。她们头饰虽然繁复,但脚下却穿着简单的拖鞋或赤脚,展现出渔女的本色。蟳埔阿姨们喜欢红色的塑料钱包,挂在腰间非常抢眼,这也反映出她们对红色的偏爱。在小村里遇到的蟳埔女们,无论是沿街敲海蛎的、在家门口聊天的还是巷子里挑担过去的,都用质朴而温和的笑容回应我的微笑,这让我对这个小渔村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感到了几分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