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网站报导,7月10日以来的强降雨导致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水位持续上涨,7月17日22时48分达到警戒水位27.50米,为2020年首次达到警戒水位,当前水位仍在上升。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升级发布洪水黄色预警。此次洪水被标记为“淮河2020年第1号洪水”。
淮河形成2020年首号洪水。
今年夏天,我国南方地区经历了锋面雨带的长时间停留,雨带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主要由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每年春季后,东南季风增强,推动锋面雨带逐渐北移。每年6月至7月,锋面雨带通常位于江淮地区,此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导致雨带长时间停留,形成熟悉的“梅雨”天气。
淮河面临洪水考验。
然而,今年的梅雨季节比往年早到,长江流域从5月底至6月初进入梅雨季节,并持续到7月中旬。气象学家估计,7月20日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陆续出梅。今年的梅雨不仅持续时间长,且始终有一条清晰的雨带横贯东西,带来多轮强降雨,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全流域洪涝灾害。
长江、黄河与淮河分布图。
随着长江以南省份陆续出梅,夏季风势力增强,推动雨带向北移动,东部雨带位置明显北抬,导致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而使淮河流域覆盖在雨带之中。锋面雨带的强降雨迅速提高了淮河的水位,继长江之后,淮河又面临严峻考验。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淮河洪涝灾害频发,历史上多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包括1931年、1954年、1991年和2003年。
引起淮河全流域大洪水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锋面雨带带来的暴雨。淮河流域的潜在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势低平,总落差小;水系庞大,支流众多;黄河夺淮,无天然入海口。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干流流经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全长约1000千米,但1000千米干流的总落差仅为约200米,平均比降很小,河流流速缓慢。淮河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支流众多,一旦全流域降水,支流汇水速度极快,中游地区河道弯曲狭窄,排水不畅。此外,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但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堵塞了淮河入海河道,淮河只能借道长江入海。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建设“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等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淮河洪水入海问题,但遇到大洪水时,行洪能力仍显不足。
近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就,然而今年的梅雨季节对淮河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