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说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那时有两个主要的行会组织,即“大团开智社”和“上海永裕社”。这些组织在浦东和浦西南市老城厢的茶园书场活跃,艺人们频繁演出,尤其在庙会和节庆时。然而,抗战爆发后,这些组织解散,上海说唱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
1949年上海解放后,成立了“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并组建了浦东县沪书演出队。然而,随着浦东县建制的撤销和浦东说书队的多次更名,如上海市浦江沪书队和上海市春江沪书队,职业演出团体的稳定存在逐渐受到挑战。到了1987年,春江沪书团转业,标志着说唱艺术的职业化几乎消失,许多艺人都已离世,传承面临着困境。
浦东说书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师徒、家庭和社会传承。如施春年,他既是施凤飞的儿子,也是季凤山的徒弟,他的故事体现了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早期的浦东农村,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说书人的身影,他们的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如用浦东方言,以单人坐唱为主,通过钹子敲击和唱词来渲染气氛。
1949年后,上海说唱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双档、小组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时的道具和技巧也更丰富,如“钹子闹场”等。唱书行腔以吟诵的方式进行,表演唱则有明显的腔调特征。说表时,演员运用醒木、扇子等道具,评话则主要用浦东和上海方言讲述,角色扮演多样,内容涵盖了讲史、侠义、公案和灵怪等。
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上海说唱的根深蒂固和独特韵味仍然体现了上海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然而,随着艺人的老去和传统形式的消逝,这门艺术的未来充满挑战。
扩展资料
上海曲种。脱胎于独脚戏。流行于上海市和江、浙一带。早期独脚戏演员在翻场时,往往由上手唱一段小曲,下手操琴伴奏,唱词多是即兴创作,没有脚本,此即上海说唱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上海演员黄永生与其他人合作,把早期的一唱到底的形式发展成说、表、唱、做综合的形式,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这一曲种逐渐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