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静安寺史料记载

admin

宋代的《云间志》中记载,静安寺位于沪渎,其历史可追溯至吴大帝赤乌年间,原名沪渎重玄寺。该寺在《景筠石幢记》中也被提及,有时称为永泰禅院。到了本朝祥符元年,寺额改为了现在的静安寺。《释迦方志》记载,晋朝建兴元年,有两尊石像在吴淞江口浮现,被迎至寺中,其中一尊石像背部刻有维卫和迦叶的名字。《松陵集》中提到,建兴八年,渔人在沪滨沙中发现石钵,供奉为佛像,至今佛像与石钵仍保存完好。寺内有毗卢遮那佛像,以及吴越王瑜伽道场中的卢舍那宝像,佛像五脏刻有钱氏妃嫔的名字。还有两棵陈朝桧,它们曾被皮日休和陆龟蒙在重玄寺留下诗篇。

元代的《寺记略》以及清代的《松江府志》、《上海县志》和《法华乡志》都有关于静安寺的记载。据《法华乡志》所述,静安寺位于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环绕。该寺曾因避讳在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静安。嘉定九年,因寺基靠近江岸,潮水冲刷,寺宇迁至芦浦的泉眼,即沸井浜。寺内西晋建光元年,有石像浮江后被迎入寺,成为该寺灵验的象征。元至元《嘉禾志》确认静安寺在府东北一百里,是吴赤乌年间创立的沪渎重玄寺的延续。静安寺的八咏集有杨维桢的序,提及淞东北的支邑上海,其西北的伽蓝古称静安,建于吴赤乌年间。

关于静安寺的建造和变迁,钱才鼎的《静安八咏事迹》提及孙吴赤乌年间康僧会创寺于建业,华亭随后建重玄寺,并刻碑记事。宋祥符年间,寺名改为静安。至嘉定时期,寺址因江水侵蚀而迁移,碑文未及迁徙便被水冲没。张抑的《重刻静安八咏集后序》再次强调静安寺的古老历史。清代乾隆《上海县志》详细记录了静安寺的演变过程,从吴赤乌的重元寺到宋祥符时的改名,再到清代的风貌。静安寺的香火与文化活动,在清代王韬的《瀛壖杂志》中被描绘得繁盛,特别是四月八日的浴佛大会和春秋传戒的盛况。

扩展资料

静安寺是上海市的著名古刹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至今已近780年,早于上海建城。清末,寺成现今规模。民国34年(1945年),书法家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沿用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