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拳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其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享有盛誉。清明期间,著名拳师孙玉峰将此拳法引入广东,因其独特的拳术和套路而迅速流传,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受欢迎。孙玉峰年轻时曾在北京威镇镖局习形意拳,后因镖局衰落和政局动荡,他南下广东,在广州精武会任教,并学习了广东蔡李佛的八挂拳和老洪拳中的花拳。
在洪门中,练拳者以行左掌右拳的礼节开始,但因不便公开,改为僧人合什之手,称为罗汉合掌或童子拜观音,广东地区则称其为佛拳或佛掌。这种拳法实际上用于双人对抗,多使用掌法,包含擒拿和跌法。在广东,它衍生出了洪、刘、蔡、李、莫五家拳种,其中在佛山,又孕育出了咏春拳的黐手和蔡李佛与洪家的盘桥技艺。
另一种说法认为,罗汉拳在清雍正年间因火烧泉州南少林,铁头和尚在山峰寺避难时将其传授给了张宗标。张宗标后来成为清朝建宁府武术总教头,使罗汉拳得以广泛流传。此拳种注重龙桩体的运用,强调一真二快、三胆四力的力度,以及六面防守和三中攻击的策略。拳谱中的“逢桥则断,逢桥则透,逢空必补”和“有进无退,步步伤人”体现了桥手和身法的灵活性以及脚下绊、缠、扫、扣等技巧。罗汉拳的套路包括“七双”、“八法”、“三棱箭”,总计二十八花牌。现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包括第七代张振午、第八代张京巷和张京田,以及第九代张龙群等。
扩展资料
罗汉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腿法讲究腾、滚、扫、弹。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拳谚讲:“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所谓“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马(即步)要正,这是基础功夫。练好“三正”,才能保持稳定,罗汉拳中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罗汉”和“一百零八工罗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