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士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贡士是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主考官叫总裁,监考官叫知贡举,皆由一二品大员担任。考试的地点在北京贡院。会试的内容、规矩、阅卷方法等与乡试的大体相同。四月十五张榜于礼部大堂前,此时正是杏花烂漫的时节,故此榜又叫杏榜。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员。 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隶属于本府、州、县学,若考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 释义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礼记·射义》孔颖达 疏:“诸侯三年一贡士于天子也。”其贡士者,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 《后汉书·王符传》贡士之程,职司其举。 唐 元稹《戏兵部马射赋》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学校岁贡士于京师。 《明史·太祖纪三》 指所荐举之人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阙争臣,下无贡士。 《陈书·宣帝纪》 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祖锦,韩城教谕。子永绶,贡士;永康,公(袁可立)王父,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清史稿·选举志三》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至于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严复《救亡决论》 沿革唐朝属于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每年由学馆选送一批参加尚书省的“省试”;其他士子,要先经过县试和州试,合格者称为“乡贡”,再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主持,省试合格称作“及第”。但还不能做官,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以后才能入仕。 宋朝士子考试及第,便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必再经吏部考试。另外,在省试以后,增加了一场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此后遂成定制。在考试周期上,宋初与唐朝一样,每年1次,仁宗时改为2年1次,英宗时改为3年1次,一直相沿至清。 明清明、清考试程序极为复杂参加初试的士子叫“童生”,童生经过“县试”(知县主持)、“府试”(知府 主持)、“院试”(学政主持),合格者为“生员”;生员经过省“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举人经过京城“会试”,合格者为“贡士”;贡士经过“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嘉靖中又有乡试副榜,列在副榜的,准作贡生,称为副贡。 清代有拔贡、副贡、岁贡、优贡、例贡等,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拔贡:科举制度中,从生员中每府学举二名,州、县学各举一名,由各省学政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考试及格,可充任京官,或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