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琴书的演出形式通常由二至三名演员分持二胡、扬琴、鼓板等乐器坐唱,其唱腔为曲牌联缀体,常用曲调包括『凤阳歌』、『上合调』、『垛子板』等。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安徽琴书各流派艺人曾在北京作过短期巡回演出,1953年7月,演员李金山、高金凤夫妇调至中央广播说唱团,正式将此曲种引入北京。李金山自幼随父学艺,九岁登台,以其演唱韵味淳厚、曲调优美而知名,是东路琴书代表人物之一。他一专多能,精通笛子、三弦、四胡、坠琴等多种乐器。进京后,李金山对安徽琴书的音乐与演唱形式进行了改革,唱腔保留地方特色,同时融入北京韵味;表演形式上,则充分发挥女演员的特长,由坐唱改为表演唱。
李金山授徒王月华、刘淑敏、夏侯埠、齐桂琴等,为培养北京的安徽琴书演唱人才做出贡献。他的拿手曲目包括《刘伶醉酒》、《韩湘子上寿》、《鸿鸾禧》、《吕蒙正赶斋》等,曾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1953年,李金山传授的《梁祝下山》、《梁祝河》在北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众多单位派人学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中央广播说唱团陆续排演了多部安徽琴书传统及现代曲目,包括王月华、刘淑敏的《装灶王》、《保媒》、《半夜鸡叫》、《王大夫拔牙》等,齐桂琴、刘慧琴的《扒墙头》、《蓝桥会》等,齐桂琴的《陈毅下棋》、《请领补助金》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曲艺队、北京市曲艺团、新艺曲艺团、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队、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文工团曲艺队、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单位也先后上演了安徽琴书节目,受到广泛欢迎。
扩展资料
安徽琴书,也叫“淮北琴书”、“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涡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安徽琴书由民间说唱艺术琴戏演变而来,安徽琴书通常由演员二至三人分操二胡、扬琴、鼓板等乐器坐唱。唱腔为曲牌联缀体,常用曲调有〔凤阳歌〕、 〔上合调〕、〔垛子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