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胸舞”是一种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的闽南民间舞蹈,也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在福建泉州地区,“拍胸舞”几乎是文化活动、庆典、民间活动和日常喜庆的必备元素。它源自于闽越族舞蹈,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6年,“拍胸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再次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关于“拍胸舞”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它源自南宋初期戏曲《郑元和》中的“拍胸”,后来戏曲艺人将其发展为舞台表演艺术。而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它可能是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
“拍胸舞”的表演形式独特,强调以身体拍击声响。早期舞者多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打七响”为核心,包括双手击胸、拍肋、拍腿,伴随跳跃和晃头,展现出洒脱自然、诙谐爽朗的风格。随着时代发展,舞蹈配乐更加丰富,动作也更加多样化,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
“拍胸舞”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动作从简单的横晃单拍掌发展到复杂的高难度动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体系。动作节奏和幅度随表演环境和情绪变化,从激烈到舒缓,展现了舞者的情感表达。在特定场合下,如酒醉时,动作更加夸张和大幅度,形成独特的“酒醉拍胸”风格。
从“拍胸舞”的头饰、表演形式到内在动律,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蛇形头饰反映了秦汉闽越族蛇图腾崇拜的遗风,舞蹈的内在动律与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相似,与黎族、高山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