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元1
来自地区类芝麻团 2016-02-29
高跷由于演出时有十二个角色,故也称作“十二乐”,这就是同乐会的起源。
同乐会属文高跷,主要动作有劈叉、跨栏、背剑、铡草、大小翻腰、颤腿子等等。伴奏乐器配有小鼓和小锣。所演出人物原型主要为水浒人物,配以渔、樵、耕、读,为北方高跷传统剧目。演出时由十二个角色组成,分别是大和尚(打棒)、小婴哥、樵夫(打柴)、老座子(仙女)、白杆、傻公子、青杆、渔翁、刘二噶子、刘二姐、傻妈、傻小儿。
【大和尚】又称打棒的,装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一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系白大带,双手持六十公分长的木棒,为开路先锋,威风凛凛。
【小婴哥】一身孩童打扮,身穿红衣,头戴孩发,手持马鞭。
【樵夫】—身穿黑打衣,头戴草帽圈,肩挑扁担,一副“拼命三郎石秀”的打扮。
【老座子】为京剧里的青衣打扮,手拿团扇,身穿青黑色衣服。
【白杆】—身穿一身白战衣,手持藤条,藤条上吊着绸布做的蝴蝶。
【傻公子】—里穿粉色抱衣,外罩一件绿色大敞,头戴棒槌巾,手拿扇子,一副纨绔子弟胸无点墨、追蜂惹蝶的样子,并透着几分傻气。
【青杆】—身穿蓝战衣,手持藤条,藤条上吊着一条绸布做的鱼。
【渔翁】一身黄道袍,腰系腰包,头戴草帽圈,下巴飘着白色髯口,渔翁要表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讲究活灵活现,模仿撒网、收网、逮鱼、摸鱼的场景。
【刘二噶子】典型的地痞乡绅,是一个浪荡公子形象,头戴礼貌,身穿蓝袍、红坎肩,手拿二尺长的烟袋,肩上挎着个酒瓶子。
【刘二姐】一身花旦打扮,大包头、大辫子,头上插满五颜六色的花,中间正凤,一手拿手绢,一手拿扇子,和刘二嘎尽显挑逗躲避。
【傻妈】一身彩旦衣,手拿大蒲扇,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
【傻小儿】头扎朝天小辫子,上身对襟小袄,下身兜兜裤,一手拿着马鞭,一手提着小篮子,跟在傻妈身后撒娇、搞怪,语言滑稽幽默
在高跷花会里的人物可多了,他们大多都由“临时演员”扮演的。
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高跷花会里的人物有:
媒婆、公子、鱼、耕、樵、小二哥、读、张飞、道姑、罗汉、丑婆、何仙姑、和尚、关公、红娘、张生、济公活佛、各位神仙道士、吕洞、姜子牙、青蛇、许仙、白蛇等等。
中国文化习俗之一的高跷花会,流行于明清时期,又称为“秧歌”儿。
其高跷花会里的人物造型,大多来自《水浒全传》里的男女英雄好汉。
例如:丑扇王英、俊鼓杨雄、鱼翁阮小二、俊扇扈三娘、右捧张清、武松好汉、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好汉张青等等。
服装道具也是五花八门,有:黑裤、花棉袄、黑褂子、白色长带、木制佛珠、黑色绒球帽子、假长发等等。
另外,河北的高跷花会之“十二乐角色”,也相当出名。
谢谢,并祝大家元宵快乐!
请大家欣赏书家书法作品--大家都有福!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 历史 。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
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现计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戏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
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其独腿高为1.6米,动作险,技巧多,难度大。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蹲裆”、“弹跳”、“怀中抱月”、“鹞子翻身”、“蝎子摆尾”、“挟麦个”、“端盘子”等绝活。
米粮屯高跷会在北京各地区的高跷会中独树一帜,受到同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尊崇,具有较深厚的 历史 底蕴和群众基础。它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在表演技法、人物设置、音乐伴奏、会礼会规和高跷的制作工艺上保持了传统风貌。其表演自然风趣,技巧较高,是流传在民间的的优秀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同时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特殊功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恢复活动以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现在米粮屯高跷正面临逐步衰落、退化甚至失传的危险。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渔,樵,耕,读,媒婆,傻子,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关公,张飞,吕洞,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唐僧,丑婆,姜子牙,白蛇,青蛇,许仙,罗汉等。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
都是传统戏剧人物,以西游师徒为主。过年喜气,当然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肯定都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几乎没有。有争议的也少,如曹操等。财神,观音等也会有的
渔翁,媒婆,大头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