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一家为高铁供应座椅的工厂,原本计划支付6000元月薪招揽电焊工,却难以吸引新员工。眼看订单即将到期,老板决定将月薪提升至8000元,这才勉强招到了几位工人。其中,仅有一位年轻人入职,其他都是接近50岁的师傅。老板发现这些师傅他很眼熟,后来了解到,其中一人去年被他人挖走,其他两人在几年前也被挖走。年轻人显然没经验,连电焊机都不会使用。虽然老板亲自教导,年轻人勉强学会,但第四天就选择离职,表示工厂的工作过于危险,可能赚不到钱,反而需要花费看病。现在园区里多数员工年龄超过40岁,人员流动性不大。偶尔有年轻人加入,但往往呆不到三天就会离开。工厂老板为何不改善工作环境?原因在于成本问题。面对低端制造业利润日渐微薄的现实,老板们只能依靠惯性继续经营。一些人希望工厂遭遇火灾,以摆脱困境。低端制造业利润减少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人力成本增长迅速,相比东南亚、印度等地的工资,中国工人的工资高出许多倍。虽然效率可能不如其他国家,但工作技术要求不高,可以做到五个人顶一个人,而工资却不到中国工资的十分之一。这一现象导致了产业转移的全球趋势。人民币贬值与出口增长乏力之间存在关联,产业转移是主要原因之一。人民币贬值虽对出口造成影响,但中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汇率实际上处于升值状态。东南亚、越南、土耳其等国因无法承受美元加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汇率大幅贬值。面对如此困境,中国政府采取了深化供给侧改革的策略,意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不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年轻劳动力日益减少,低端制造业面临招工难题。解决之道在于产业转移和自动化升级。低端产业的衰落标志着中国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高端产业转型的开始。中国正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在现代写字楼工作。然而,这并非易事。欧美曾不愿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则承担了这一角色。如今,中国不愿再进入这一领域,希望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承担。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破美国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挑战美元霸权地位。贸易战被视为一种对抗形式,虽然不涉及直接军事冲突,但其激烈程度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构成了威胁,这也是美国所采取的坚决回应。这场贸易战不仅关乎芯片等高科技产业,也涉及到电动车、电池、太阳能光伏产品等新兴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退路的双方将竭尽全力争夺市场优势。贸易战的实质是一场经济和政治斗争,旨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秩序。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应对国际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