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陈德仁的技术创新

admin

陈德仁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是在火箭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陈德仁在组织制导系统自行设计中,敢于突破旧框框,走技术创新之路。针对无线横偏校正系统需配置后方地面站,易暴露自身和受敌干扰,且不适应山区使用,以及原纵向的常值补偿制导方案不能补偿风等法向干扰造成的射程散布等弱点。他主持开展方案大讨论,集思广益,提出横向采用坐标转换方案,取代无线横偏校正系统;纵向增加法向加速度测量提供补偿信息,由原来的“单补偿”变成“双补偿”,从而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全惯性制导的道路,提高了制导精度,改善了导弹作战使用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陈德仁以其远见卓识,非常重视预先研究工作,在中、近程导弹研制同时,他就在研究室内成立了控制理论组和远景方案组,开展了惯性平台制导、三维坐标转换制导、远程导弹制导、固体导弹制导及制导精度分析等课题的研究,他经常亲自主持课题讨论,审定方案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丰硕的预研成果为后续型号制导和控制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指导研究的“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全补偿”理论为中国捷联式制导方案闯出了新路子。他主持确定的常系数积分型关机方程、导引方程,使制导实现简单,对各种飞行干扰适应性好,制导精度高,而且用一个中速率、小容量的弹上计算机就可以完成原来要求的高精度复杂运算,这种制导方案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突出的优点和创造性,为中国惯性制导系统的早期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965年陈德仁任副所长,兼某中程弹道导弹的主任设计师,主持该型号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他在预研成果的基础上,决定该型号的纵向制导采用理论上更完善的全补偿制导方案,即利用轴向视速度差信息对轴向干扰作针对性补偿以取代原来的统计性补偿。其具体实现采用陀螺积分仪,并提出在一般陀螺积分仪的装定、测速盘外,加装一个标准视速盘成为“三盘陀螺积分仪”,作为实现全补偿的理想技术途径。这种全补偿制导方案使纵向制导的方法误差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这在当时中国的陀螺平台和弹上计算机尚未达到上弹水平的年代里,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控制系统发展道路。中国发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进入太空的运载火箭就用了类似的制导技术。在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他全面负责该系统内外联试和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例如,在初样综合试验中因电源共用,出现通道交连难题,影响计划进度,他提出用改变滤波器线圈绕法,巧妙地解决了通道隔离问题,使计划顺利完成。

1968年4月陈德仁被调到新建的固体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研究所任所长,主持固体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起点高、技术难度大。由于新建,该所的研制队伍、技术基础和生产试验等基本条件都很薄弱。他带领科技人员在抓技术队伍配套调整、生产试验条件建设充实的同时,在技术工作上他首先组织了控制系统各项技术方案的全面论证。根据固体推进剂燃速快、导弹出水姿态大、运动基座上瞄准难及要求弹上仪器高度小型化等特点,下决心放弃有一定研制基础的捷联补偿方案,大胆采用了刚开始研制的液浮陀螺稳定平台和计算机方案。在主持控制系统研制中,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解决了设计和试验中的许多技术关键,如改变初始程序角以适应固体推进剂的高燃速;优化关机方程中的时间补偿函数以减小推进剂秒耗量散布大引起的射程偏差;采用非线性控制技术解决导弹在海的浪、涌作用下出水的大姿态稳定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