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草书在继承汉魏章草、晋代“二王”和汉代张芝的基础上,发展出张旭和怀素等一代书法大家,将书法线条的流动美与笔意变化的技艺推向顶峰。
西安碑林收藏了张旭和怀素的诸多代表作品。张旭以酒为嗜好,作书时大醉,高呼狂叫,甚至以发濡墨,被誉为“张颠”。他以王书为基底,得法于张芝,发展传统草书,与怀素一起开创了草书新境界。张旭自称其学书灵感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是单纯在书桌上玩弄技巧。
杜甫在诗中写到:“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可见张旭草书的风格独特,充满力量与激情。
怀素是释家中人,同样嗜酒如命,一日九醉不醒。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怀素家贫,曾种芭蕉万株,以叶习字,极为刻苦。他用木板写字,竟然将板写穿!习字用过的毛笔,堆积成冢,称“退笔冢”。怀素的草书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展现其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
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作品在西安碑林中被永久保存,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他们的艺术成就至今罕有匹敌,被誉为草书的双璧。
扩展资料
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设七个陈列室、六条游廊和一个碑亭,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