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的介绍

admin

近年来,一种新的医学理论——抗生素后效应(Pae),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Pae不仅是评估抗生素疗效的新指标,也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Pae的定义是,当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即使药物已清除,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抑制,这是抗生素对其特定作用靶菌的独特影响,反映了抗生素与细菌交互作用的深度。

Pae的大小以时间来衡量,通常通过菌落计数法计算,即实验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菌落数增加10倍所需时间的差值。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外的研究者们对Pae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将它视为评估新型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关键参数。

然而,关于Pae的具体成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一种假说认为,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可能会持续绑定在细菌靶位上,导致非致死性损伤,使得细菌的靶位恢复和再生过程延缓。另一种理论涉及到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即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可能改变菌体形态,使其更容易被吞噬细胞识别,进而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形成抗生素与白细胞的协同效应,从而延长细菌损伤的修复时间。

扩展资料

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