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赏花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赏花时不仅追求多形式、多层次的美的享受,而且更追求由此而获得的心灵上的感受。按时代先后有曲赏、酒赏、香赏、谭赏、琴赏、茗赏等。其中以唐代之酒赏、五代之香赏、明代之茗赏最具特色。广西南宁那些花儿花艺曾在广西第三届园林园艺博览会上策划了“隋唐士子”赏花会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插花艺术的起源,近距离感受古代少男少女们是如何用插花品茶怡情娱乐的。
曲赏: 赏花咏歌,为唐代所好。《花九锡》中“翻曲、新诗(咏)”就是一例,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使视觉与听觉都尽情享受,相得益彰。
酒赏: 插花饮酒源自唐代,罗虬《花九锡》有“美醑—赏”之说。主张一面饮醇香美酒,一面赏花乃能尽兴。酒赏有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神会效果。插花酒赏的风气,直到宋代尚十分流行,尤其应用于宴会之中。欧阳修诗云:“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开花。”曾插花百瓶,醉饮其间,传为美谈。
香赏: 插花燃香源自五代韩熙载,他认为“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龙胆、酴麋(蔷薇的一种)宜沉木、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詹匐宜檀”,是为“五宜”。其后盛行于宋元两代,宋代十分流行,为民间“生活四艺”之一形式。以花朵天然香味巧配燃香,对插花情趣之增进有奇效。直至明代,袁宏道以“香赏”易残害花命,视为“花祟”而极力反对。
谭赏:就是谈论品花。古人品茶有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品花亦如此。品花重在品论花木形态之美及插作结构与心得体会之趣,是理智的赏花,可提高创作与鉴赏水平。
琴赏:琴是古代文人四艺之首,用以怡情养性。对花抚琴要琴与花配。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中道:“弹琴对花,惟岩、江梅、茉莉、荼蘼、詹卜”。这些花色雅香,称得上品评标准。文人花可配以七弦、阮咸等乐器,宫廷花则管弦交响,于清韵中领略个中美意。
茗赏:插花品茗在宋代已流行。宋代将“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合称生活四艺。古书上常见插花品茗的画面,只是到了明代更加巧妙结合而已。明代袁宏道极力推崇,其《瓶史》中曰:“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茗赏被称为“醒者的艺术”。
古代曾有很多赏花的讲究。比如,如何观“色”?如何闻“香”?如何品“姿”?如何赏“韵”?此外,还有专门的《花历》记载不同月份看哪些不同的花。
古人赏花首先看花之色。玫瑰的红、菊花的黄、玉兰的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古人称为“养眼”。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称:“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什么样的花色最为绝美?古人以一个“艳”字概括。何谓艳?就是色彩鲜明。在春天,花之艳是红色,“万紫千红总是春”;到秋天,花之艳则非黄色莫属,“菊黄蟹肥秋正浓”。在《忆江南·江南好》中,白居易因为“日出江花红胜火”而倾倒,发出了“能不忆江南”的感慨。
闻花“香”:古代花分九品。李正封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所谓“国色天香”,缺一不可。古人看重花香,与“香气养性”的观念有关。古人对香颇有讲究,分出“养口”、“养鼻”、“养目”等不同类别,花香属于“养鼻”类。《荀子·礼论篇》即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极品,则称为“天香”,与生俱来,美如天然。牡丹花香、梅香、桂香等花香,都曾被称作“天香”,如唐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写的是牡丹花香;唐诗人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的是桂花香。古代文人最推崇的花香是兰花之香。明代张谦德的《瓶花谱·品花》中,将花卉分成九品,第一品有9种,兰花为一品之首,后面依次为牡丹、梅、细叶菊、水仙、滇茶、瑞香、菖阳。
赏花“姿”:花以形势为第一。花姿与花色一样,可以“养眼”,所以古人赏玩花木无不看重姿态造型。美的花姿可以弥补晚开的遗憾,明陈道复的《题秋海棠》即称:“翠叶纷披花满枝,风前袅袅学低垂。墙根昨日开无数,谁说秋来少艳姿。”花姿有横、斜、曲、直、垂、悬之分,各有特长,犹如妙龄女子的身姿:横姿恬静,斜姿豪放,曲姿婉约,直姿庄重,垂姿轻柔,悬姿飘逸。各种花姿,在盛开时节竞风流,即如五代文人徐铉在《柳枝词十首》中所说,“新春花柳竞芳姿”,但徐铉本人“偏爱垂杨拂地枝”。花的斜姿曲势似乎更受古人欣赏,而这种姿态以梅姿最为典型。
品花“韵”:韵乃花之品质和精神。古语云:梅标清骨,兰挺幽芳,桃有羞靥,李谢浓妆,杏骄疏雨,菊傲严霜。古人认为,“不清花韵,难入高雅之境”。花韵可以“养心”、“怡神”。虽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其实,花韵即花之品质,欣赏花韵,就是看花之象征。常见花卉之韵,古人都有说法:梅标清骨,桃有羞靥,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兰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丹桂飘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
看花“历”:不同月份赏不同的花。明代《花历》称: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腊梅。古人赏花还讲究时令,即什么季节看什么花,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称:“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有专门的《花历》(花月令)可查。明程编的《花历》称:“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蜡梅。”除了花期,赏花还要选择“良辰”,有“良辰”才有“美景”。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时间段欣赏,所得感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