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基坑或沟槽的施工方案中,井点的平面布置是一项重要工作。当基坑宽度小于6米,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米时,可以采用单排线状井点布置,该布置方式通常置于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至少应等于槽宽。若基坑宽度超过6米或土壤条件不佳,则需采用双排线状井点。对于面积较大的基坑,环状井点是更佳选择,有时还会采用U形布置,以便于挖土机和运土车辆进出基坑。为防止局部漏气,井点管距离基坑壁应保持在1.0至1.5米之间。井点管间距一般设定为0.8至1.6米,具体数值需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在总管的四个角部位,井点管应适当加密。
井点高程布置方面,井点埋设深度H(不含滤管)需满足H≥H1+h+IL(m)的条件。其中,H1代表井管埋设面至基坑底的距离;h指基坑中心处底面至降水后地下水位的距离,通常在0.5至1.0米之间;I为地下水降落坡度,双排或环状井点为1/10,单排井点则为1/4至1/5;L为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此外,井点管一般需高出地面0.2米左右,滤管务必埋设于透水层内。为了最大化抽吸效果,总管布置应靠近地下水位线,施工前需预先开挖槽,确保水泵轴心标高与总管平行或略低于总管。总管应保持0.25至0.5%的坡度(朝向泵层),各段总管与滤管最好处于同一水平面,避免高低不平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布置规则需综合考虑现场具体情况,以确保降水效果达到预期目标。通过精确计算和科学布局,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