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一只烧鹅的故事(上)——烧鹅的流派

admin

昨天与朋友一同驾车,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往深圳一个偏远地区,品尝了一顿美味的烧鹅。开餐前,我们拍下了精彩的照片,并在餐后将照片分享给@闻佳,同时探讨了关于令人垂涎的烧鹅的常见特色。经过一番深入讨论后,我们决定将这些有趣的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深入探讨美味烧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上常见的烧鹅流派。烧鹅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它们的区别在于沾酱的选择以及是否对烧鹅进行腌制。

1. 未经过或轻微腌制的烧鹅,搭配酸梅酱。

烧鹅的腌制与否,取决于餐厅的烹饪水平以及是否有相关配方。由于烧鹅烤制时间较长,如果腌制的调料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烧焦、产生臭味或烧黑,影响鹅皮色泽。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烧鹅都是通过糖水或蜜糖水刷表皮,既增香又使颜色更诱人,表皮也显得更有光泽。酸梅酱,亦称梅酱,常见于港式茶餐厅、广东烧味店及各类酒店中。上海一些高端餐厅会调制特殊梅酱作为烧鹅的蘸酱。

酸梅酱以酸甜为主,轻微的咸味为辅,与烧鹅本身偏肥的特点相得益彰。酸梅酱的味道可以帮助去除肥腻感,成为烧鹅的常规搭配。然而,我个人对酸梅酱并没有太多喜爱,原因在于:

酸梅酱质地较为粘稠,浓烈的气味容易掩盖烧鹅肉的香气。

搭配酸梅酱后,浓烈的味道掩盖了烧鹅皮与鹅油特有的香气,嘴巴里更多的是酸梅酱的味道与鹅肉口感。

这可能与个人经验有关,我发现配酸梅酱的烧鹅店,要么鹅肉偏瘦,需要酸梅酱增加层次感;要么鹅肉过于肥腻,需要酸梅酱的酸味解腻。这种体验并不令人满意。在我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尝试过的约30-40家不同酒楼与茶餐厅的烧鹅中,几乎全部都配酸梅酱,且普遍存在上述特点。

2. 经过腌制的烧鹅与特制蘸酱。

由于腌制配方复杂,我只尝试过五家经过腌制的烧鹅店,其中一家是昨天的用餐体验。这些店的共同点是它们不配酸梅酱,而是有自己的独特酱汁。

腌制手法多样,有的放五香粉,有的配陈皮,各有特色。由于都是各自的秘方,配料复杂(例如一家熟悉的店家告诉我,有30多种材料混合腌制,酱汁也是30多种材料搭配长时间熬煮而成)。其中,古井烧鹅是经过腌制的烧鹅的典范,尤其以新会市古井镇的平香饭店出产的平香烧鹅最为著名。然而,关于古井烧鹅的传承,存在几种版本,根据父亲的说法,较为接近事实的版本是,创始人有三个孩子,老大继承了烧鹅技术,老三继承了酱汁,老二的烧鹅最好,酱汁则不如老大。我通常光顾的那家店,烧鹅与酱汁都颇受欢迎。

这类经过腌制的烧鹅在口味上具有颠覆性。首先,烧鹅具有丰富的味道,无需蘸酱或调味汁,鹅肉软嫩,鹅皮脆香,一口咬下,鹅皮上的少许鹅油与鹅肉中的丰富肉汁相互交织,淡淡的咸味与特别的香气,这种满足感让人难以停止品尝。

其次,特制酱汁是烧鹅的完美衬托。古井烧鹅的酱汁通常带有淡淡的甜味与陈皮香气(新会陈皮闻名遐迩,合理的运用令人惊喜)。由于酱汁呈水状,能均匀沾满鹅肉,对于习惯了酸梅酱或直接享用烧鹅的人来说,搭配酱汁时,脆皮卡兹卡兹的口感、软嫩又带嚼劲的鹅肉、肉汁与特制酱汁的混搭,带来全新的搭配与层次感,刷新对烧鹅的期待。

最后,不同部位的烧鹅口感各异,皮的脆度、厚度以及油脂与肉的比例也大不相同。无论是有酱汁还是无酱汁的选择,一只简简单单的烧鹅可以产生六到八种不同的风味,确保不会感到单调或嘴巴无聊。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书写内容的准确性,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潮汕地区的烧鹅使用的是油炸烹饪方法。由于对此方法了解有限,我并未在文中提及。如果有了解的朋友能提供更多信息或推荐相关店铺,我将非常乐意参考。

关于古井烧鹅的美味,有一个不太准确的侧面例子:在五一期间,我极力推荐了几位潮汕和客家朋友驾车前往古井享用了一顿烧鹅。餐后闲聊时,他们告诉我,从那天起,他们已有两个月时间没有在深圳市与香港市区内享用过烧鹅——对于几位重度烧鹅爱好者来说,这几乎无法想象。他们认为,吃过古井烧鹅后,觉得大多数烧鹅已经无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