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春节习俗地域性习俗

admin

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保留了古老的传统。除夕夜,全家人会一起祭祖,焚香点烛,广陈供品,按尊卑长幼向祖宗三代神主叩头,以此表示辞旧迎新。随后,家人共聚一堂,长辈坐首座,晚辈团坐,寓意阖家团圆。饭果需丰富,预示来年丰足,事业兴隆。这顿饭是年菜的首次品尝,常见菜肴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

天津的春节习俗从腊月初八开始,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以及用醋泡大蒜的“腊八醋”。从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年货上市,宫南宫北的街道热闹非凡。男孩子热衷于购买风葫芦,成年男子则喜欢买灯笼,女人们则会去“洗娃娃”。春节前妇女会完成“洗娃娃”的习俗。天津还有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的图案,贴在门窗玻璃和横棱上,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在正月初五损坏,否则预示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用菜板剁声,以示剁“小人”,除掉不顺心的事,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河北的春节习俗从年初一开始祭拜天地,初二为狗狗过生日,初三至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初五“破五”祭财神,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年初八凌晨拜天公,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初十至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年初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初十六回归清淡,年初十七春节落幕。

山东的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摆贡品、烧香烧纸,称为“发纸”。在山东农村,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仍然保留,一大早天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忙着准备过年,气氛逐渐浓厚。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开始,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太原有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称为“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与当地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会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旺火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旺火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陕西人从腊月开始就忙于准备过年,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河南人把除夕称为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最重要的活动是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河北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甘肃的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独特,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

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在文成,拜年叫“貌年”。在杭州,正月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

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初一早,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海南人认为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寓意“清泰平安”。饭菜中必有清炒茄子(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饭,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饭,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在孝感,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