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吕剧,起源于民间俗曲的"坐腔洋琴",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发展。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以板腔体为主,融入曲牌元素,展现出质朴、优美、灵活的特性,易于学习和演唱。吕剧的基本板式包括"四平"、"二板"(如"垛子板"和"流水")以及"娃娃"等,丰富多样。
伴奏方面,吕剧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以坠琴和扬琴为主,辅以二胡、三弦、琵琶等,根据剧情需要可灵活增减。新中国成立后,西洋管弦乐器也被引入。伴奏方式采用"学舌",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四平伴奏则仿效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则有皮鼓、板、锣、钹等,其锣鼓经源自京剧等剧种。
吕剧的演唱特色是以真声为主,尤其在高音部分采用真假声结合,使得声音自然流畅。注重以字设腔,以情感动人,吐字清晰,口语化自然。在润腔方面,巧妙运用滑音、颤音和装饰音,与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等配合,形成和谐的旋律。同时,剧中对话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济南官话,传统剧目倾向于上韵,而现代剧则直接使用,凸显其地道的济南风味。
在表演中,吕剧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为塑造丰富多样的人物性格提供了有力工具。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得吕剧更加贴近生活,深受大众喜爱。
扩展资料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