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乐一些地名考证中的原始蛮文化事象
早期平乐南蛮地名猜想。南木垌、黑山、云山、山月驿、横塘驿等。平乐南木垌在一些本地的家族史中又称南蛮垌,主要因为这里原来居住了平乐南蛮土著,后被镇蛮官兵平叛和统战了,改成了雅观的称呼。其实,在我们平乐当地的土话方言中,所谓“木”,语义有了变异,“木”成了“落后”、“笨”、“差”、懒拐之意。这样的称呼与原本土著居住区,把南蛮地区广泛称为落后,不开化是一个意思。所以从特定的历史角度分析,尽管字面上把“南蛮垌”改成了“南木垌”,除掉了“蛮”字,用上了“木”字,其意几乎差不多。有一个类似的文史记载可以印证这个说法。《广西通志》载:木良塘,在府城北仙宫岭下,广数十亩,亦有灌溉之利。
如原兴安与龙胜金坑的红瑶被汉人称为“木瑶”。在他们的身世中,当地老人说,他们的祖先先到金石,后被汉人强迫赶到金坑。以“木”字为地名,并不局限瑶族,它是地域相近的少数民族地区习惯用语。龙胜和我们平乐同处岭南桂东北。
《广西通志-平乐府-桂江》中记载:云山府东南四十里,九峰四垂如云。在仔细查阅相关史料过程,我们觉得云山与实际距离有误。在以往那种年代,这种里程失误,应是正常的。云山是不是如今的莲花山?后来在一幅民国平乐地图上,云山和莲花山是同一方位。不知这个地图为何不称莲花山而称云山。我们推测,云山可能是莲花山的前身。这个前身系土著所取。还有一个依据。莲花是域外之物,之后广泛用于佛教。从文史考证,在平乐出现“莲花文化”事象,大约在南北朝。这个话题,在后面我们将提到。在没有莲花称谓时,云山应是莲花山的前身。云山的来历如《广西通志》所言:“九峰垂如云。”后当地居民又云“似莲花开屏。”从桥亭方向观看,是实足的莲花形状。据当地人说,山顶上还有一朵莲花未开。笔者同一帮朋友上过莲花山。在县境之中,突拨入云天。通过地图比例尺,云山位于平乐县境东南西北正中,这是行政自然地理少有的景观。攀登顶峰,的确很有感觉。府江河山岭小,触天地云雾大。通观早期土著所取地域之名,均以形神色兼备及自然贴切生动著称。
黑山即黑山脚,这个称呼现在还沿用。旧志载:当地土人称黑山。后来很多至此的官人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描写黑山,如“玉笋”、“碧簪”、“琼篸”等形容,想改变这个叫法,可惜就是流行不了,当地人仍叫黑山。至今平乐人加上了一个字,全称为“黑山脚。”黑山的来历很简单,就是一个颜色的“黑”字。黑山的诗意美感在哪里?拂晓鱼肚皮,太阳欲初升;夜幕降临时,月亮上山头。若作为桂江旅游景区开发,月黑时,晚上的灯光又是另一种感觉。要是黑山通过色调对比非常强烈,其雄伟壮阔的美感如旭日东升!如果以后游客早晚站在即将建设的观光阁上观赏,在大桂林,这道气势磅礴的风景,也只在平乐县城才有。以前的平乐土著称其为黑山,事实上是人们在早出晚归的劳动中获得的强烈感受。笔者曾多次沿着这种方式观赏,的确心境非同寻常。为什么没人能改变平乐旧越人土著留下的唯一地理名称?道理太简单了,有过类似体验的人,心中唯有黑山的概念!
在平乐桂江,还能沿用土著称呼的地址名称不多。我们在此说的“土著”是一个相对于汉人社会的概念。不是旧志指的完全的南越民族。民国之前的旧志载:萨喇滩、大贝滩和小贝滩。均为大结下的浙沥滩之下。为少数民族地名称呼。我们请问了一些瑶民以及查找了一些瑶族文史。“贝”是指瑶民头人之意,大贝和小贝,是指瑶民的不同的大小头人。但这是桂江与“贝”联系一起的瑶民族的一道著名文化风情。其中寓有如僮瑶的歌舞风采习俗。因此,仅从桂江的地理沿革考究,桂江地名具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底蕴的文化况味。这实在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桂江是平乐名符其实的历史长河。看似平常,实则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文化蕴藏丰富,文化气势非凡。我们会在《平乐历史文化开发与研究》中提供一些思考线索。把这些独特文化资源转化为景观载体,是桂江文化开发的一种优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