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拼音】sīshú。
【释义】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
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家塾、学馆、书屋。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近义词】学堂、学宫、学校、学塾、黉舍、书院。
【反义词】公学。
私塾造句
1、他小的时候,读的是私塾,学习非常刻苦。
2、他的爷爷小时候上的是私塾,因条件所限,只学了一些拼音和汉字。
3、那个时候,乡村里只有私塾,能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并不多。
4、那个时候,私塾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很多人都接受不到正规的教育。
5、那个时候,只有少数人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大多数人都只能在私塾里学习。
6、鲍老说,自己曾上过几年私塾,看到录取通知,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以为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