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的《画品》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并创立了“六法论”。顾恺之的《论画》强调“传神”,认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指出人像最难画,山水次之,狗马再次。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和“畅神”的山水画理念。王微的《叙画》探讨山水与地图的区别,并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艺术感受。萧绎的《山水松石格》中,破墨技法首次出现。
隋唐时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点。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著录,开创了绘画史料学的先例。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中国最早的绘画断代史,首次提出了“神、妙、能、逸”的评价标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强调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教育功能。这部著作内容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以及画家传记及作品。
五代时期,荆浩的《笔法记》提出了“六要论”,包括气、韵、思、景、笔、墨。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了“三远法”,即平远、高远和深远。苏轼提倡“诗画本一律”,米芾的《海岳名言》强调了绘画的个性与自然美。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论三家山水》分析了李成、范宽和关仝三位画家的艺术特点。邓椿的《画继》记录了宋代绘画的发展。
元代,赵孟頫重视“古意”和“师法自然”,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观点。王绎的《写像秘诀》强调了写真技艺的重要性。明代,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强调了师法自然、注重内心感受和观察的重要性。董其昌的《画旨》提出了“南北宗论”,强调南宗的自然美和北宗的技巧。
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强调了创新和借古开今的观念,“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其艺术实践的体现。《芥子园画谱》是中国清代一本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