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则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生产实践提供了道德产生所需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社会分工和劳动则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道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首先是一般欲望部分,包括行动方面的道德如自信和勇敢,以及不道德如鲁莽和怯懦;感情方面的道德如节制和自制,以及不道德如放纵和冷漠。其次是特殊欲望部分,涉及交易方面的道德如慷慨和节俭,以及不道德如挥霍和吝啬;交流方面的道德如严肃和温和,以及不道德如暴躁和麻木;交谈方面的道德如风趣和诚实,以及不道德如滑稽和乖戾,夸张和刻板。再次是理性正碧部分,包括思辨方面的道德如深刻和广博,以及不道德如肤浅和狭隘。最后是理智部分,涉及考虑方面的道德如周详和谨慎,以及不道德如繁琐、冲动和马虎。
道德一词的词源可追溯至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老子在其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在这里,“道”指的是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则指人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际上是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并没有“道德”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