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因其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故被称为β-内酰胺抗生素。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青霉素对人体的毒性很低,达到有效杀菌浓度时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影响。
尽管青霉素类药物毒性较低,但少数人可能会对其过敏。过敏反应可能包括皮疹、药物热、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最为危险,通常在注射或皮试时发生,大约50%的病例在几秒钟到5分钟内出现,其余则在20分钟内出现。初次注射或停药3天后再使用青霉素时,都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果皮试结果为阴性,可以使用,但如果出现胸闷、气喘、皮肤发痒等异常症状,也不宜注射。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20分钟,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进行抢救。
目前,使用青霉素的剂量越来越大,有采用大剂量(1000万单位以上)或超大剂量的倾向。大剂量青霉素可能干扰凝血机制,导致出血,偶尔还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表现为抽搐、神经根炎、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因此,不应随意增加剂量。
青霉素类药物不宜溶解后存放,应现配现用。青霉素溶液放置时间越长,分解越多,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多,易导致药效降低和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配制和保存方式。
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青霉素,避免在过分饥饿时注射青霉素,因为此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正确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