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为何老师不告诉你,凿壁借光匡衡长大以后的事

admin

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在《西京杂记》卷二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那么这个刻苦的匡衡日后怎么样了?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匡衡于西汉时期出生在枣庄市峄城区,匡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出身的,家境十分潦倒,为了能够改善家中的情况,匡衡在读书的时期十分努力,日夜奔赴在书海之中,熟读四书五经,但是家里面根本买不起蜡烛,于是就匡衡就在墙壁上凿出一个洞来专门偷邻居家的蜡烛光读书,这种刻苦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效仿,但是他日后的道路却越走越偏。

为能够在潦倒的命运之中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匡衡也参加了当时的科举,但是根据当时的规定,根据汉朝规定,科举成绩共分为甲、乙、丙三科成绩,甲乙都能够获得不错的官职,但是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而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可谓十分艰难了,但是当时的匡衡却乐在其中,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学士都喜欢听匡衡讲解《诗经》,相传,匡衡讲解的诗经十分令人陶醉,甚至能够忘记忧愁。

等到了汉元帝登基后,因为匡衡在朝政之中的才华,很快就被汉元帝赏识被提拔为光禄大夫,能够时刻为光禄大夫讲解经文,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红人”了,汉文帝当时深受到儒术文辞的濡染,正好匡衡就弥补了这个空缺,惹得汉元帝十分赞赏,甚至到了公元前36年,汉元帝就将匡衡提拔为了丞相,封乐安侯。

比较有意思的是匡衡每次处理国政的时候都比较喜欢用《诗经》中的理论来解决问题,主张以儒治世,这一点也是惹得汉文帝极为赞同,但是在人们眼中不过就是掌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抛出来的一个手段,实则匡衡并没有为当时的朝廷解决多少实事。

自此开始也是匡衡沦落腐败的第一步,当时朝廷里面有一个叫做石显的宦官,在朝廷之中十分猖狂,间接或者导致很多宦官为之丧命,但是作为丞相匡衡却置之事外,丝毫没有一点要拘束石显的意思,任由其不管,当时很多宦官都觉得匡衡和石显暗地里勾结了,为此引来了很大的不满。

加上当时汉元帝封匡衡封为了安乐侯的时候,也是多圈出了一些土地,但是匡衡也是视而不见,不上报情况私自将其占有,日子过得十分奢靡,除了钻研诗文古书外,匡衡基本上就没有很多的用处了,偏属于教书先生,但是处理国政和为人处世之上,当时的人们实在不敢苟同匡衡的作风。

不过要说匡衡完全是不理朝政的人才倒也不是,前文所述的石显就是匡衡第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为汉朝做的唯一一件实事,迫于压力下的匡衡,最终上书弹劾石显,铲除了石显,但是由于匡衡和当时的百朝文物多有不合,发生了很多摩擦,加上了匡衡的儿子酒后杀人,而身为朝廷高官却用包庇的方式让儿子逃过了一劫,最终被人弹劾,贬为了庶民。

而回到了乡下的几年后,匡衡就魂归西天了。纵观匡衡的一生也可谓是大起大落,但是被打落还是由于德不配位最终也是酿成了一个叫人惋惜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