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子产批判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观点,并首次主张公开法律。他执政时期,《铸刑书》的实施,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成文法公布的先河。这一行为不仅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确立,而且有利于法律的普及和执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这一著名的“铸刑书”事件发生,标志着法律公开化的重要里程碑。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在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子产批判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观点,并首次主张公开法律。他执政时期,《铸刑书》的实施,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成文法公布的先河。这一行为不仅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确立,而且有利于法律的普及和执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这一著名的“铸刑书”事件发生,标志着法律公开化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