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恒定水平,腋窝温度平均为36.8℃,尽管不同年龄、性别和昼夜时间有所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通常不超过1℃。人体疾病时,体温会发生显著变化。
2. 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人体各组织器官都会产生热量。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热量占全身总热量的20%;在运动时,这一比例显著上升;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可占到总热量的90%以上。因此,骨骼肌在体温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3. 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进行,散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具体哪种方式占主导,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
4. 当外界气温较低时,人体通过辐射方式向周围环境散热,气温越低,散热越多。在低温环境中,如果缺乏适当的防护措施,体热过多散发,可能导致肢体冻伤甚至冻僵。
5. 在空气中,人体通过皮肤传导散热的量较少。然而,在冷水中浸泡时,体热会迅速散失,因为水的导热率比空气高25倍。夏天,人们常用冷水“冲凉”或浸泡在水中,以降低皮肤温度,加快体温散发。
6. 人体在冷环境中的大部分热量是通过空气对流方式散发的。当人体表面接触的空气受热上升,外界的冷空气填充其位置,形成气流,携带体热发散。空气流动越快,对流散热也越多。例如,冬天的“寒风刺骨”就与这种散热方式有直接关系。而在炎热的夏天,空气流通处会让人感到凉爽,当气温较高时,对流散热则不明显。
7. 在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温度时,人体主要依靠出汗蒸发来散热。人体皮肤上有许多汗腺,分泌汗液。每毫升汗液蒸发可带走0.58千卡热量。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运动时,每小时汗液分泌量可达1.0~1.5升,带走的热量为580~870千卡。但由于汗液可能滴落或被擦拭,实际蒸发量往往小于这个数值。因此,在炎热季节,人们出汗量大于散热蒸发量,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此时应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
8. 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中,即使不活动,人体也会出汗,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在环境温度为28~30℃的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小时蒸发约30毫升汗液,散发热量为17.4千卡,一昼夜约400千卡。因此,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蒸发散热成为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