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教育理念进入我国,一批知识分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引入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提倡儿童戏剧,成为学校课外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等文人开始为儿童创作戏剧,儿童剧开始蓬勃发展。1922年,黎锦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幼儿戏剧《麻雀与小孩》,随后他又创作了《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等童话歌舞剧。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戏剧工作主要服务于抗战宣传和动员斗争,幼儿戏剧发展受到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戏剧事业迅速恢复并发展,创作出许多适宜幼儿观赏的剧目。如张天翼的《大灰狼》、乔羽的《果园姐妹》、《森林的宴会》、老舍的《宝船》等。此外,还有包蕾原作、配乐的《小熊请客》、刘饶民的《小兔子领尾巴》、金近的《兔妈妈种萝卜》等童话歌舞剧,以及沈慕垠的木偶剧《老公公种红薯》。柯岩创作的《打电话》、《照镜子》、《红灯绿灯和警察叔叔》等,结合诗歌、戏剧、游戏元素,成为幼儿园小朋友喜爱的表演节目。